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多变异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误诊及漏诊发生率较高。因此,制定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依据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重点是骨髓象、M成分和骨质病变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当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确定之后,为了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还需进一步明确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和临床分期,并评估其预后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组织有关专家在审阅、参考已有的各家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之后,制定了
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标准。
1.WHO诊断MM的标准
(1)诊断MM要求具有至少1项主要标准和1项次要标准,或者具有至少3项次要标准而且其中必须包括
①项和
②项。病人应有与诊断标准相关的疾病进展性症状。
(2)主要标准:
③M成分:血清IgG>3.5g/dl或IgA>2.0g/d1,尿本-周蛋白>1g/24h。
(3)次要标准:
②M成分存在但水平低于上述水平。
③有溶骨性病变。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50%以上:IgG<600mg/dl,IgA<100mg/dl,IgM<50mg/dl。
2.我国国内MM的诊断标准 我国的血液学家根据国内临床研究结果并参照国外诊断标准而制定。
(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成分):IgG>35g/L,IgA>20g/L,IgD>2.0g/L,IgE>2.0g/L,IgM>15g/L,或尿中单克隆
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10g/24h。少数病例可出现双克隆或三克隆性免疫球蛋白。
符合上述3项或符合(1) (2)或(1) (3)项,即可诊断为MM。但是诊断IgM型MM时,除符合(1)项和(2)项外,尚需具备典型的MM临床表现和多部位溶骨性病变。只具有(1)项和(3)项者属不分泌型MM,需进一步鉴别属不合成型抑或合成而不分泌型。对仅有(1)和(2)项者(尤其骨髓中无原浆、幼
浆细胞者),须除外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和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
综观国内、国外制定的MM诊断标准,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①骨髓中
浆细胞异常增生,必须强调不仅是
浆细胞数量增多,而且必须有
骨髓瘤细胞(原浆、幼
浆细胞)出现。因为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骨髓中
浆细胞可能>10%而达到20%v30%,但不会出现
骨髓瘤细胞。
②血和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且水平较高。
③骨质改变,即弥漫性
骨质疏松和多发性溶骨性病变。符合上述3方面的病变或符合第
①+
②项或第
①+
③项病变均可诊断为MM。
3.分型 应用
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电泳、轻链定量方法,可确定
骨髓瘤细胞是否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以及所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根据
骨髓瘤细胞是否分泌和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的不同,可将
多发性骨髓瘤分为下述8个类型:
(1)IgG型: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是γ链,轻链是β链或γ链。IgG型是最常见的MM亚型,约占MM的50%左右。此型具有MM的典型临床表现。此外,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在此型尤为显著,继发
感染更为常见。
(2)IgA型: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是Ω链,轻链是β链或γ链。IgA型约占MM的15%v20%。除具有MM的一般表现外,尚有
骨髓瘤细胞呈火焰状、IgA易聚集成多聚体而引起高黏滞血症、易有
高钙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等特点。在
血清蛋白电泳上,单克隆IgA所形成的M成分常处于Ω
2区而非γ区。
(3)轻链型: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单克隆β链或单克隆γ链,而重链缺如。此型约占MM的15%v20%。由于轻链的分子量仅23000,远小于
血清白蛋白(分子量69000),故在
血清蛋白电泳上不出现M成分,必须应用免疫电泳和轻链定量测定,方可发现患者血和尿中存在大量单克隆轻链(尿本-周蛋白阳性)。此型瘤细胞常分化较差,增殖迅速,骨骼破坏多见,肾功能损害较重。
(4)IgD型: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是?链,轻链是β链或γ链。国外报告此型仅占MM的1%v2%。但国内报告此型约占MM的8%v10%,并不少见。此型除具有MM的一般表现外。尚具有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髓外浸润、骨质硬化病变相对多见等特点。
(5)IgM型: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是δ链,轻链是β链或γ链。此型少见,仅占MM的1%左右。除具有MM的一般临床表现外,因其分子量较大(分子量950000)且易形成五聚体而使血液黏滞性增高,故易发生高黏滞综合征是其特点。
(6)IgE型: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是?链,轻链是β链或γ链。此型罕见,至今国际上仅有数例报告,国内尚未见有报告。据国外报告,此型患者血清中单克隆IgE可高达45v60g/L,轻链多为γ链,溶骨性病变少见,但外周血中
浆细胞增多,可呈现
浆细胞白血病的征象。
(7)双克隆或多克隆型:此型少见,仅占MM的1%以下。双克隆常为单克隆IgM联合单克隆IgG,或单克隆IgM联合单克隆IgA,双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多属于同一类型(β或γ链),偶为两种轻链即β链和γ链。双克隆轻链型MM(即单克隆β链联合单克隆γ链)虽有病例报告,但属罕见。多克隆(三克隆或四克隆)型MM罕见。双克隆免疫球蛋白既可来自单一克隆浆(瘤)细胞的分泌,也可来自两个克隆浆(瘤)细胞的分泌。
(8)不分泌型:此型约占MM的1%。患者有骨髓中浆(瘤)细胞增生显著、骨痛、骨质破坏、
贫血、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发生
感染等MM的典型临床表现。但血清中无M成分,尿中无单克隆轻链(尿本-周蛋白阴性),此型
骨髓瘤可用免疫荧光法进一步分为不合成型和不分泌型,前者的瘤细胞不合成免疫球蛋白,后者的瘤细胞虽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但却不能分泌出来。
因为MM的分型既和MM的临床诊断有关,也和MM的治疗及预后有关,故当确定MM诊断后,也应明确其分型。
4.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反映病程的早晚,而MM病程的早晚主要取决于患者体内
骨髓瘤细胞的总数量(瘤负荷)。当瘤细胞数量有限时不引起临床症状,患者可无察觉,称临床前期。此期一般为1v2年,少数病例的临床前期可长达4v5年或更长时间。当瘤细胞总数量?1×10
11时,开始出现临床症状。随着瘤细胞数量增加,病情逐渐加重。当瘤细胞数量增至相当大时将导致死亡。
瘤细胞数量的测定既可用直接测定法,也可用间接推算法。直接测定法是先用放射免疫法测出体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率和分解率,再用组织培养法测出单个瘤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合成率,即可推算出患者体内的瘤细胞总数。此法虽直接、准确,但很难应用于临床实践。间接推算法是根据患者体内瘤细胞总数量与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尿中单克隆轻链水平、
血红蛋白水平、骨质破坏程度、血钙水平密切相关,测定上述有关指标,即可间接推算出瘤细胞总数,判断患者病期的早晚。此法简单、
诊断MM主要指标为:
① 骨髓中
浆细胞>3O%;
② 活组织检查证实为
骨髓瘤;
③ 血清中有M蛋白:IgG>35g/L,IgA>20g/L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次要指标为:
① 骨髓中
浆细胞1O%~3O%;
② 血清中有M蛋白,但未达上述标准;
③ 出现溶骨性病变;
④ 其他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值的50%。诊断MM至少要有一个主要指标和一个次要指标,或者至少包括次要指标
①和
② 的三条次要指标。明确MM诊断后应根据固定免疫电泳的结果按M蛋白的种类行MM分型诊断。
MM须与下列病症鉴别:
(一)MM以外的其他
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
1.
巨球蛋白血症 因骨髓中
浆细胞样
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所致,M蛋白为IgM,无骨质破坏,与IgM型
多发性骨髓瘤不同。
2.意义未明的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 单株免疫球蛋白一般少于10g/L,且历经数年而无变化, 既无骨骼病变, 骨髓中
浆细胞不增多。血清β
2微球蛋白正常。个别在多年后转化为
骨髓瘤或
巨球蛋白血症。
3.继发性单株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偶见于
慢性肝炎、自身免疫病、B细胞
淋巴瘤和
白血病等;这些疾病均无克隆性
骨髓瘤细胞增生。
4.
重链病 免疫电泳发现γ、α或μ重链。
5.原发性
淀粉样变性 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刚果红染色阳性。
(二)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可由慢性
炎症、
伤寒、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硬化、转移癌等引起。反应性
浆细胞一般不超过15%且无
形态异常, 免疫表型为CD38
+、CD56
-且不伴有M蛋白,IgH基因重排阴性。
(三) 引起骨痛和骨质破坏的疾病如骨转移癌,老年性
骨质疏松症、
肾小管性酸中毒及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因成骨过程活跃,常伴
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如查到原发病变或骨髓涂片找到成堆的癌细胞将有助于鉴别。
确立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免疫球蛋白分型诊断后,应按国际分期系统(ISS)进行分期(表6-11-1),为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有肾功能损害者归入B组, 肾功能正常者为A组。